有关幼儿园说课稿大班集锦九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说课稿大班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篇1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在一次常规的身高体重测查后,我把前一次的测查结果和这次的测查结果同时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对自己成长的关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为此,我设计了这个主题系列活动,一方面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要,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另一方面让孩子了解长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改善孩子只会享受长辈对自己的爱,而不懂得会报的心理状态。纲要中要求:应“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我认为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纲要》的精神:“教育活动内容既适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目标定位: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融合了语言、科学、社会、艺术领域的整合。目标为:
(1)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
(2)激发幼儿欣赏自己的成长,展示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
(3)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
(4)让幼儿尝试制作个人成长册,发展幼儿的精细动作。
(5)让幼儿体会父母的辛苦、关心,增进亲子之情。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感受“我长大了”,主要是发现自己成长与变化。通过观察、比较小时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录像、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动得到深化。活动的难点是:根据人的成长过程进行排序、制作个人成长册,主要是通过自主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了期待。在目标定位上,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各领域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因此,我作了以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幼儿小时候的照片、衣物、用品布置于墙上,桌椅呈同字型便于评价和集中。
(2)物质准备:“人的成长过程”图片,卡片纸、彩笔、彩纸、剪刀、胶水等美工材料与工具若干,已制作本领树的树干,小时候的录像(或小中班在园的录像),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
(3)知识准备:幼儿向家长了解爸爸妈妈的故事及自己小时候的趣事,观察各个阶段自己成长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征。
二、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主要有:
1、情景教学法:本次活动通过环境的刺激,让幼儿寻找、辨认同伴小时候的照片,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
2、演示法:通过电教手段、多媒体动画“小时候的录像(或小中班在园的录像),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让幼儿对自己的成长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这一个过程中,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3、操作法:本次活动用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让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通过观察比较(小时候与现在)获得了最直接的经验,并在交流操作的过程中增进了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第二次分组操作把自己获得的经验再一次深化,通过制作、想象绘画、排序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成长的理解与期盼,体验成长的快乐。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纲要》科学领域目标明确指出:“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对自己的`成长发生了兴趣。
与此同时,我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丰富的、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自由探索——积累经验——交流体验——展示自己——操作表现——分享快乐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以活动室环境的变化引发幼儿对小时候用品的兴趣。
2、自由探索(欣赏小时候的照片和用品):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幼儿猜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谁?一起议论为什么猜不着?从而发现小朋友的变化。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真实地感受自己长大了。在这一过程幼儿的经验是浅显的,我就通过集中让幼儿互相议论的方法:现在与小时候比,自己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从更多的方面有目的进行比较,目标一得到了体现。3、观看录像,积累经验:幼儿对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长大的,充满了好奇。通过观看录像把幼儿带到了神秘的生命起源时刻,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妈妈怀孕的辛苦、父母养育的艰辛,增进了对父母的感情,目标五得到了体现。
4、交流体验(回忆童年趣事):让幼儿讲述自己小时候的趣事,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目标三得到体现。
5、展示自己:幼儿分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领,同时又让幼儿有互相学习、感受别人长处的机会,并在适当的时候请个别孩子在集体面前进行展示,树立自信心,目标二也得到了体现。
6、操作表现:为了让幼儿进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长、了解成长的过程,我让幼儿分组操作,一组制作“成长变化图”——我小时候是这个样子——我现在是这个样子——我将来会变成这个样子——请幼儿画一张自己将来的画像。一组排序:请幼儿给人的成长过程图片排序,表现人是怎样变化的?一组幼儿在每片树叶上画一件自己会做的事情,然后贴在树上。让幼儿自主选择,有领域的整合,目标四得到了体现。
7、分享快乐:这是活动的延伸,《纲要》指出“为幼儿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幼儿在这一环节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伴,愉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很有成就感。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篇2一、设计意图
各位老师好,我是12级学前8班的xx,今天我带来的说课内容是大班美术活动《春暖花开》。先说说我的设计意图:《纲要》指出幼儿教育目标:“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中美的欣赏力。”由于桃花在我们生活中不是很常见,孩子们也缺乏了解,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初步认识桃花,并能学习运用吹画和棉签画的方法来表现桃花的特点,在创作的过程中既能体验其中的乐趣,又能感受成功的 ……此处隐藏10224个字……,使一些不易被感知的事物或现象显露出来,不仅给幼儿留下实实在在的印象,还激发了幼儿学科学的兴趣。 本次活动准备:鱼缸(内盛水)、玻璃杯、手绢、每人一个塑料口袋,每组一瓶水,若干吹气玩具、塑料管、小玻璃瓶、土块等。
四、说活动程序设计
总的思路是:以设疑激发兴趣,以实验突出重点,以幼儿的智力活动解决难点。具体做法如下:1.设置“障碍”,鼓励幼儿“跳”过去。 “疑”是探索的起点,以疑激趣,以趣激学,让幼儿在渴求寻找答案的心理状态下开始学习。
首先,我做了一个“手绢为什么不湿”的实验。我把手绢塞进杯底,倒扣着浸入水中,让幼儿猜想:“手绢湿了吗?”“湿了。”孩子们肯定地回答,这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拿出来看一看,“咦!手绢为什么不湿?”疑问产生了,经验与事实发生了矛盾,杯子里有什么东西挡着不让水进去呢?孩子们在疑问中开始了尝试与探索。一个接一个问题的答案我并不直接告诉幼儿,而是创设环境、组织活动,带领幼儿去寻找答案。接下来做第二次实验:将杯子压入水下后倾斜,使气泡冒出。
“哎呀!什么跑出来了?”这再次激起幼儿的好奇,手绢湿了吗?空杯子里为什么会跑出泡泡呢?幼儿在教师的点拨下领悟到这杯子不是空的,有空气。”“空气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所以看不见,它在水里变成气泡,我们才能看见它。”这时,我会故意反问:第一次手绢为什么没湿,第二次手绢为什么湿了呢?在这里反问的目的是让幼儿思考、猜想、引起争论,把活动推向**。幼儿最终得知:开始,空气在杯子里,水进不去,而把杯子斜倒,冒出气泡,水把空气赶出来啦,刚才杯子里装满了看不见的空气。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幼儿动手实验,获得直接的体验与感受。手脑并用、实际操作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本环节我为幼儿每人准备一个塑料口袋、塑料管,每组一瓶水、吹气玩具、小玻璃瓶、土块等,让幼儿利用感官去探索、去发现。通过玩“找空气”的游戏得知:鼓鼓的塑料袋对着脸一挤,凉飕飕的,用塑料管往水中吹气,会冒出气泡,这就是空气。发现杯子里、小瓶里、吹气玩具里、屋子里、身体里、土块里都有空气。
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是幼儿讨论解决难点问题。我以“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有空气”来引发幼儿开动脑筋,从前面表象的积累中,总结出答案。向幼儿提出问题后,不急于让幼儿回答,而是让他们先七嘴八舌地议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充分思考。幼儿讨论时,我不是旁观者,这时要做两件事,一是“听”,二是“说”。即听一听孩子们在说什么,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找不说话的孩子说话,激励人人动口,积极讨论。在幼儿充分感知,将零散的生活经验汇集整理后,最终形成了“到处都有空气”的概念,确实了解了空气的存在。
五、活动延伸
下课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继续探索的开始。所以,我在这次活动结束时,给孩子留下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幼儿自己动手实验。捏紧鼻子,闭上嘴,试试有什么感觉。捉一虫子,放在瓶里,盖紧瓶盖,几天后会怎么样?请父母帮助点燃两根手指长的蜡烛,用玻璃杯将其中一支扣住会怎样?引导幼儿运用知识经验,继续探索空气的作用。
自评
本次活动我让幼儿人人动手亲自尝试,充分思考:有什么办法让玩具鼓起来?它为什么鼓了?摸摸有什么感觉?怎样让它瘪了?为什么瘪了?空气在哪里呢?有办法“看见”它吗?有办法“抓住”它吗?有办法感觉到它吗……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引导着幼儿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他们借助水把空气变成“可见”的气泡,借助塑料袋把空气变成可触摸到的气包,借助吹气玩具把空气变成可“感觉”到的气流,孩子们确实相信了空气的存在,并联想到许多生活经验,终于发现了周围“到处都有空气”。活动目标顺利完成了,同时也增进了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学精神。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篇9教学目标:
1.通过对站立的折纸动物的研究与制作,使学生初步掌握动物立体造型的一般规律,提高动手能力。
2.对动物的造型表现进行适当的夸张与装饰,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通过对动物的了解与制作,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进行平面思维向立体形象思维的转换,研究与实践动物站立的方法。
难点:启发学生思维,举一反三,根据多种不同的构思进行设计和制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美术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广袤的森林和宽阔的草原,去看看动物们自由自在的生活吧!比比哪位小朋友发现的动物种类最多。(录像)
它们的生活真是太精彩了,你刚才发现了哪些动物?
小结:大自然真是伟大,创造出了这么多形态各异的动物。接下来让我们再进一步的去欣赏一下吧。
二、展开
1、 欣赏图片:有这么多动物,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种呢?能对它做个简单的介绍吗?学生说动物身体造型特点和身上的图案花纹(板画)
2、 这些可爱的动物我们除了可以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以外,还有很多艺术家创作了许多动物雕塑作品。
3、你看了这些雕塑作品有什么感受?
虽然他们使用的材料不同,但雕塑作品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立体的能够站立)
4、 我们今天也要来制作一只立体的能站立的动物。但用的材料却是一张纸,一张纸怎么能站得住呢?请小朋友帮章老师想个办法,怎样让一张纸很快的`站起来呢?(请学生上来)
其实让一张纸站起来的方法是很多的:可以折、可以卷……
5、 今天我们美术课就采用折的方法吧。来制作一只能站立的折纸动物(课题)
6、拿到一张纸你可以根据你想做的动物形象来选择:对折、二折、三折
7、“猪”的身体折了几次?(一次)
如果你要制作的动物头部和背部高度基本一致,你就可以把头和身体画在一起一次性完成。注意:对折的地方不能剪。
哪些动物可以用这样的方法?(鳄鱼、熊、豹……)
如果头部略高,你可以分头和身体两部分,把头部剪下来贴到动物的身体上。哪些动物可以用这样的方法?(狮子、兔子、牛)
如果想做斑马,就要对折两张纸,把头部和身体再组合起来。哪种动物可以用这种方法?(长颈鹿)最后可以用画和贴的方法把动物身上的花纹布置好,一只能站立的折纸动物就完成了。
三、学生作业
1、通过折、画、剪、贴等方法制作一只能站立的动物。
2、与同学们合作完成一个“动物乐园”。
四、作业展评
1、学着模仿你所制作的动物的行走或叫声到台上来,让同学猜猜你制作的是什么动物。
3、 同学评价作业。
教学反思:
也许是我觉得学生比较喜欢动物,也许是我觉得上动物的内容课堂效果比较好,经过简单的挑选,我就确定了开课的内容——能站立的折纸动物。只有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在备课中我找到了许多有关动物的资料,并经过精选,挑选了一段介绍动物的精彩录像和一些动物图片。的确,学生被出示的画面所深深的吸引,所制作出来的作品生动,充满童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