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幼师资源 > 教师心得

幼儿园教师教育心得参考

时间:2024-09-13 16:41:52
幼儿园教师教育心得参考

幼儿园教师教育心得参考

  幼儿园教师教育心得

心理咨询中心孙主任给我们进行培训,孙主任报告内容:一是实施工作化管理,理念引领,提高思想认识,让幼儿园教师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这个不断的循环中成长;二是打造幼儿园文化,为孩子营造家的感觉,将单纯的幼儿园模式的环境转变为温馨的家园模式环境。三是优化师资队伍,创建“跟进式”管理模式。幼儿园的思想要跟进,每一位老师都要带着一颗爱心和责任去工作,做到爱生如子,这是每一个老师的灵魂所在。最后孙主任给我们总结“促扶练赛想”定律:促一促,逼迫上马;扶一扶,把握方向;练一练,实践体验;赛一赛,心灵激荡;想一想,反思提升。

从孙主任的报告中,我学习到了工作要精细化,精心的管理好每一个孩子,把精细作为工作的准则,认真仔细作为工作的态度,个性作为自己工作的特色。认真的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像一位母亲一样,爱生如子。同时,作为一个幼儿老师,不光要会教孩子、管理好孩子,也必须要管理好家长,会跟家长沟通,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

幼儿园教师在平时教孩子的时候,要做到有“心”无“痕”,即老师有心的去教孩子,但孩子却在老师带领的玩乐中学到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东西。同时教育家长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要做一个“听话”的家长,但是不要做孩子的代言人;要做一个“慢半拍”的家长,不要做着急替孩子做决定的家长;有什么事情让孩子自己去决定,家长不要帮他们做决定;要做一个“笨一点”的家长,把探求答案机会留给孩子;遇到事情让孩子自己去找答案,家长不要迫不及待的把答案告诉孩子。

以上就是我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心得。两天的时间不算长,但我们却学到了很多,出去也学到了不少见识,感谢孙主任的精彩报告,希望这样的培训以后还会有。

幼儿教育:小小习惯的养成

刚入园的小班孩子都在2岁半到3岁间,对于他们来说适应环境比较困难,总挂在嘴边的便是“回家”、“找妈妈”,一天当中情绪最好的时刻就是晚上吃完饭,等待父母接自己的时候;最愿意看到的场景是自己的妈妈站在班的门口;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妈妈拉着自己的手往外走。每每这个时候妈妈总会跟孩子说,“跟老师说再见”,所以“再见”这个礼貌用语孩子很快就接受了,并成为习惯,每每离园时都会跟老师摆手说出这个词,而反之早上来园能问老师好的却没有一个。

分析原因不难发现,早上是孩子来园时刻,是即将离开自己父母的时刻,孩子情绪不好,同时又影响了家长的情绪,有的家长明智,为了减少彼此的分离焦虑能做到将孩子放到班中马上头也不回地走了,而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哭,自己也恋恋不舍迟迟不能放下手中的宝宝,造成彼此都处于分离焦虑状态,但不管怎么说,都造成了忽视教师的存在,我很理解这种现象,慢慢的、运用各种方式使孩子摆脱分离焦虑后,孩子能处于高兴状态来园时,因为没有养成早上问好的习惯,造成孩子默默地走进班,而家长悄悄的转身离去。想想早上问老师好,这种习惯是否有价值、有必要养成吗?““早上问好”这个习惯的养成很有必要的,早上的问好不光是对老师的尊重,也是拉进孩子与教师间,家长与教师间感情的一个很好的契机。

在孩子逐渐适应了集体生活后,利用故事的形式生动地讲出了平时发生的事情,用对比的方式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有礼貌的好孩子,孩子在故事中明白早上来园要问老师好,并且用情景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反复的练习“老师好,老师早”这句礼貌用语。自此以后,每天早上我都有意识的站在门口,面带微笑迎接每个来园的幼儿,总是第一时间的先问“xx好”,起初孩子还是不作声地走进班,可能是孩子不好意思说,或忘了怎么回答应主动问孩子“你该说什么呢?是不是也该问老师好呢?”经过提醒,大部分孩子都能说出“老师好”,这时应笑着摸摸孩子的头,并及时给予表扬“xx真有礼貌”,并在吃完早饭的过渡环节中对那些能在老师问好后自己也能问老师好的幼儿点名给予表扬,加强孩子这方面的意识。

这种行为不久就产生了效果,不光影响到了孩子,也同时影响到了家长,家长在送孩子来园的时候,老远看到就小声地提醒自己的孩子“快说老师好”,有的家长甚至以身作则,自己先主动问“老师好”,每当这时除了给孩子报以微笑并加之表扬外,对家长也同样的报以微笑,这种简单的一笑使之与家长拉近了距离,简单的一笑让与孩子拉近了距离。

小小的问好没想到发挥了大大的作用,重点是教育者要有颗善于发现的心,有颗爱孩子、强烈的责任心,教育者是伟大的,他不见得能给孩子什么太高深的智慧,但在平平淡淡的教育过程中,给孩子一个良好的习惯也能使孩子受益终身。

幼儿教育:宝宝性格内向害羞怎么办

害羞是人类情绪中的一种自然表现,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害羞的经历,宝宝也不例外。2-3岁的宝宝身心比较脆弱,有“怕生”的表现是很正常的。随着身心发展的不断成熟,大部分宝宝能够勇敢地迈出自己的步子,探索外面的世界。可是,过于羞涩的宝宝却不敢与外界接触,失去了学习和收获快乐的机会,这对于宝宝的发展与交往是十分不利的。让我们为这些宝宝“把把脉”,找一找他们害羞背后的秘密吧!

第一,害羞是宝宝的一种高级情感。2-3岁的宝宝经常会出现怕生、羞怯的现象,有的爸爸妈妈直接把宝宝划入害羞的圈子,并试图纠正宝宝的行为。其实,他们“冤枉”宝宝了。这个阶段的宝宝自我意识逐渐发展,变得在意别人的眼光,开始经历一段害羞期,这是他们情感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宝宝会害羞,代表他的情感变得更为丰富了,所以,爸爸妈妈不必过于紧张哦!

第二,宝宝的气质类型。每个宝宝都有天生的性格气质,按传统的分类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胆汁质的宝宝很容易兴奋,不受约束,爱发脾气。多血质的宝宝反应灵敏,外表活泼,能很快适应外界环境。粘液质的宝宝坚韧而行动迟缓,比较安稳。抑郁质的宝宝则胆小、心细、比较孤僻。抑郁质的宝宝在与外界接触的时候更容易产生害羞、怕生的表现。

第三,父母的教养方式。宝宝过于害羞,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爸爸妈妈快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是否采取过以下不科学的教养方式呢?

(一)过度溺爱或过度严厉。2-3岁宝宝开始尝试着探索陌生环境,他们好奇、好问、喜欢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是,一些爸爸妈妈却把宝宝当作“手心里的宝贝”,认为宝宝还小,什么都做不好,就事事代劳。这种溺爱的态度阻碍了宝宝自主性的发展,宝宝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形成了一种胆怯的心理。专制型的爸爸妈妈则完全相反,他们经常对宝宝发号施令,采取严厉的教育方式,动不动就批评指责宝宝。宝宝失去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会形成自卑、退缩、羞怯等顺从型的性格。

(二)把宝宝“关”在家里。一些爸爸妈妈嫌带宝宝出去麻烦或担心宝宝的安全,就让宝宝整天呆在家里,和电视、图书打交道。宝宝与人接触少,缺乏锻炼的机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出现胆小羞怯的表现也就不足为 ……此处隐藏4135个字……一路上女儿就不断地问要去哪里。而当她看到车子又开到了幼儿园门口时,就开始哭闹起来了,双手紧紧地抓住座垫,一直不肯松手。大人好不容易才把她弄下车,送进了幼儿园。但女儿撕心裂肺的痛哭声,深深地刺痛着父母的心。

“南波丸”在帖子中称,后来自己狠心开车走人,可鼻子却酸酸的,觉得自己太狠心。而自己一整天的工作也不能专心,总在担心孩子会不会被人欺负,会不会肚子饿?下班后赶到幼儿园,看到女儿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看着别的小朋友玩,心里更痛了。女儿看到父亲后,更是大哭着扑过来,仿佛要把所有的委屈宣泄出来。

“孩子别哭,爸爸马上带你回家。明天还应该来吗?谁能给我一个正确的答案。”“南波丸”在帖中问道。

这篇帖子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共鸣。网友“韵好123”回帖表示,自己的儿子这几天也入园了,每天都是哭得令人心酸,她也在考虑现在把孩子送入幼儿园是不是太小了。更多网友则认为,孩子患上“入园综合征”是必经阶段,总会有这样的一个过程。

不少80后的年轻父母也在为同样的问题而苦恼着。彭先生夫妇都在企业上班,家里的老人没办法过来帮照看孩子,他们只能把孩子送到单位附近的幼儿园。但是孩子整日哭闹不停,甚至为此出现感冒发烧的症状。“我现在真不知道有什么办法能哄孩子开心地去幼儿园,也不知道这个过程要多久,会不会给他造成伤害。”彭先生担忧地说。

支招帮孩子度过适应期

对于父母如何帮助幼儿度过初入幼儿园的适应期,不少业内人士为他们提供了建议。

柳州市某幼儿园园长蒙女士说,刚入园的孩子一般都在2-3岁,离开爸爸妈妈的身边去到陌生的幼儿园,发生哭闹、不安,甚至身体出现不适的情况比较普遍。一般来说,孩子需要两三个星期来调整适应,有些孩子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蒙女士建议,父母最好在开学前一两天带着孩子先去熟悉一下园里的环境,这样孩子在入园后情绪会更加稳定;同时,不要孩子一哭闹就不送孩子入园了,这样很难培养孩子的上学习惯。毕竟幼儿园都是安排最有经验的老师带初入园的孩子,要相信幼儿园的老师能够处理好。

心理咨询师、柳州市青少年服务平台首席志愿者许朝山多次应邀为年轻父母作讲座。在她看来,幼儿在入园初期哭闹、不安,其实是“分离创伤”的表现,离开熟悉的爸爸、妈妈,去到陌生的幼儿园,孩子实际上是在恐惧“被遗弃”。

许朝山认为,这个阶段如果处理不好,有可能会真的给孩子留下“创伤”,因此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帮助孩子度过这个时期。比如,与老师沟通好,并告诉孩子老师会像父母一样陪伴他;与孩子约定好什么时间(如阳光照到某处时)去接他,并准时出现在孩子面前;回家后与孩子分享他在幼儿园里的开心事。如此坚持几天,孩子就会觉得即使在陌生的幼儿园,爸爸妈妈仍然是确定地在他身边,感到安全后孩子就会乐意去融入新的环境。

许朝山建议,年轻的父母可以通过阅读一些相关书籍、参加讲座或者向过来人请教,更好地解决孩子入园初期碰到的问题。

孩子哭时,你要做的不是立即哄

《爸爸去哪儿3》正在热播,其中的外国老爸夏克立独到的育儿经赢得了网友们无数称赞。首期节目中外国老爸在密室里耐心地排解女儿夏天的紧张焦虑情绪时所表现出的称职爸爸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在接下来的几期节目中他和夏天的互动,与中国爸爸对比之后更是让人们羡慕不已,同时网上也掀起了一次关于中外教育PK热议。现在问题来了,如果你家宝贝哭了,该怎么办?外国老爸自有妙招,那就让我们来听听看吧?

心理解读

都知道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其他的中国爸爸在面对孩子频频出现的各种状况时忙手忙脚,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外国老爸夏克立似乎在教育女儿夏天这事儿上游刃有余,很少能够看到他愁眉不展。外国老爸是如何做到的呢?他到底使出的是什么杀手锏,一举解决孩子哭这一令人头疼的状况?

孩子哭是很正常的行为表现,Wake等人研究表明,刚出生3个月的婴儿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哭,约3-4个月之后哭的频率会开始下降。在其接下来的时期内家长们还是需要经常面对宝贝哭的情况,这种客观状况是不能避免的,所以就要看作为家长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了,不是只有外国老爸能够做好老爸”,中国爸爸也是能做到的。

而中国家长遇到了什么障碍呢?

其一,就是在面对孩子哭泣时,迅速赶上前来反应,不管是什么原因就直接过来抱孩子,这是一种盲目的爱。

其二,就是面对孩子哭不予理会,认为这样能发展其适当有效的自我安慰行为,使其独立成长,这又是冷漠的爱。

这两种都是极端的表现,而对于父母来说,最适合的做法是根据情境,给予反应。

海斯等人的研究告诉我们,上面这两种表现实际上是家长们因处在一种厌恶的情境控制条件下而采取的行动,家长内心是不愿意看到孩子们哭泣的,但是这两种反应恰恰代表了他们的不灵活、僵化、迟钝。天下父母都希望能够看到孩子开心的笑容,因为孩子笑了表示着父母是称职的,实现了作为父母的价值。而问题的根源在于,父母们一直信仰的教育方式实则为语言规则所绑架,一种固有的观念,即认为父母就是应该停止孩子的哭泣,不让孩子受伤。实际上,与语言规则融合的行动却降低了其想要达到的价值和功能性。

从长远来看,不管是无视孩子的哭泣,还是上前来哄孩子哭的行为,都可能影响其未来成长面对困难时采用的应对方式。哭泣可以是一种求救信号,而试图阻止哭泣就是在变相地和孩子说不要向我求救,那么孩子自然而然地认为没有人会帮助我,支持我,从而产生经验性回避,当孩子长大成年后遇到困难解决不了时,极有可能因为这种内心的无助感走向更痛苦的深渊。

那么,作为一个好的家长到底该怎么应对孩子哭泣或者其他信号反应呢?要辨别其反应有适当停顿,根据海斯等人的研究告诉我们,不管对家长来说它是厌恶的不希望看到的,还是令人感到愉悦的反应,都要无条件接纳,这是发自内心的接纳,孩子对于家长来说应当是被关注和欣赏的,家长们应该看到孩子是与自己不同的另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对其给予全部的承认和认可,这样当父母身体不适时,孩子会喊哎呀疼类似关切父母的话语,这即是孩子在复制父母的行为,表达了对父母的接纳与同情,而当自己出现困难时,也会将其运用到自己身上,知道要爱护自己。同理,好的积极的事情,也采取同样的接纳态度。接下来父母再根据实际情况相应地做出其他反应,研究者Whittingham给我们的建议是一切行为还是要以好家长这一价值准则来进行,这样父母与孩子之间相互给予的反馈才会进入动态的、相互的、积极的强化过程,孩子既成为了好孩子,家长也成为了称职的家长,好爸爸好妈妈,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幼儿园教师教育心得参考]相关文章:

1.幼儿园教师教育心得

2.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研修心得

3.幼儿园教师读书心得参考

4.幼儿园教师教育体会心得

5.幼儿园教师教育心得3篇

6.幼儿园教师教育心得体会

7.幼儿园教师实践心得

8.《守望教育》读书心得

9.对孩子教育心得

10.开学的教育心得

《幼儿园教师教育心得参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